EICO解读新出行 | 更名、融资、互怼…摩拜、ofo的殊途与同归
ofo更名、重建信用体系,摩拜融资、投资人互怼…近期共享单车的一系列事件像个缩影,让我们又一次见到各行业寡头竞争时期的景象。
品牌认知的时间窗口
5月17日,ofo更名为“ofo小黄车”,随后宣称提高押金,重建信用体系。企业在灵活应对市场变化,但EICO认为时机影响效果。此时更名加入“小黄车”,把民众赋予它的通俗化品牌形象名正言顺,顺势亲民,但同时也造成用户平视甚至俯视它的心理视角。在高破损率固有印象形成之后,以押金来做信用管理,亡羊补牢的负面影响大过正面。摩拜品牌的成功之处在于,产品在投放市场之前,就成体系的完成了关键性的功能性品牌建设 [EICO独创理念及方法论],找到企业和消费者认知的契合,将品类认知和审美达到高水准,再进入市场,企业即可站在高点,畅通无阻的持续性自上而下传递品牌价值。
辆车必须是“活的”
摩拜融资6亿美金三天后,摩拜和ofo背后的资本代言人马化腾、朱啸虎在朋友圈里打了一场关于鹿死谁手的嘴仗。两人在对话中8句有7句在讨论智能锁。这正是两者智能化的分水岭。ofo仍把智能锁当成自行车身上的一个零件,而摩拜把智能锁设计成了一个可以互联的数据抓手。
EICO认为智能化一定是共享单车的终局形态。每辆车必须是有“生命”的个体,在网络中可以自主处理人、车、支付之间的关系。当越来越多社会系统的连接入口以及运转方式都为智能化时,“活的”单车只是自然融入其中,但布满街头的无生命工具会来不及活起来就被丢弃。
认知与场景的博弈
在EICO看来,目前硝烟弥漫的摩拜与ofo之争只是狭义上的模式竞争。未来是更上层意识的比拼。百度地图、大众点评等一切地理数据服务商将成为它们最大的竞争对手。
今天我们脑海中的出行场景,是被交通工具切割过的。从A地到B地,我们明明知道终极目的不是使用汽车或是自行车,但多数时候还是会最先打开滴滴、摩拜。这是工具和数据未发达时期遗留下来的习惯意识。一旦所有出行方式都以更合理、舒适的方式存在,单一交通工具的入口将不会再是人们的第一选择,去往目的地的服务场景入口才是。比如推荐路线和出行工具的匹配,实时读取目的地环境数据等等整合服务,更贴近满足人们最本质的需求。
认知和场景的演化一直在默默推进,共享单车形态既是演变的结果,也激发了下一个认知和场景模式的递进。“殊途”是模式内寻求差异化的生存之路,在不可逆转的未来趋势面前,寻找产品可以引导和适应社会内在变化的契合点,是企业们“同归”的宿命。
了解EICO功能性品牌建设请看:
摩拜0到1:设计入目不忘的品牌与顺其自然的体验
http://eicodesign.com/productcase/mobike-2/
EICO 作为数字化咨询与产品设计公司,曾参与研发以下出行相关产品:
摩拜单车:
http://eicodesign.com/productcase/mobike-2/
快的打车:
http://eicodesign.com/productcase/kuaidi/
EVCARD:
http://eicodesign.com/productcase/evcard/
上汽荣威 RX5 智能车载:
http://eicodesign.com/productcase/shangq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