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ICO 疯狂设计师
最近,《芭莎男士》商业版九月刊采访了 EICO 的两位创始人 Ricky 和 Rokey。想了解 EICO 的成长经历,设计师的工作方式,或者更多我们的故事?欢迎阅读以下文章。
编辑:乌佳玮 文:布坦 摄影:罗力午
触屏智能手机的出现让“交互”和“用户体验”这些陌生的词汇进入大众视野,也让设计师有了更多空间去实践职业的本质。在 EICO,设计师不是美工,而是信息时代人类需求的满足者,他们的任务是,如何在一块屏幕上,更便捷地实现各种功能。
这是一个只有 45 人的团队,“承包”了谷歌、宝马、魅族、HTC、搜狗、有道云笔记等产品的用户体验设计,在电商领域的客户包括携程无线、蚂蜂窝、苏宁易购、蘑菇街,以及手机淘宝。公司名字叫 EICO,在设计圈颇有名气,在外行眼中极其陌生。他们所做的,是几乎每家互联网公司都在强调的用户体验。简而言之,是通过用户研究、交互及视觉设计,让产品足够简单易用同时满足商业需求。
用 EICO 联合创始人张伟的话说:“我们在很大程度上,做的是帮助客户塑造产品品牌的工作。通过调研,交互以及色彩、形状、材质的设计最终建立品牌的整体气质和风格。”
“外脑”打破边界
2003年,23 岁的新加坡创新科技(中国)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许士彦(Ricky)结识了在微软嵌入式移动设备组资深用户体验设计师张伟(Rokey),两人一拍即合,联手创立了界面设计工作室 eico studio。四年后,工作室更名为 eico design,主攻用户体验设计,并开始公司化运作。彼时,在大多国内企业心中,用户体验只是一个颇为模糊的概念。
这一年,苹果公司推出 iPhone,让“交互”和“用户体验”这些陌生的词汇进入了大众视野。国内外的移动设备制造商忽然一夜之间体会到了用户体验设计的重要性。一些像魅族董事长黄章这样的人开始意识到产品在用户体验上的创新空间,相应地,国内市场对专业用户体验设计能力的需求开始膨胀。
在市场的助推下,EICO 用两年多的时间成为国内最大的独立用户体验设计公司。新浪、搜狐、谷歌、联想、华为、宝马、荣威……这家公司长长的服务客户名单里挤满了我们熟悉的中外品牌。
在广泛的合作对象中,许士彦更为在意的是 EICO 参与合作的深度。通常而言,公司在用户体验环节引入“外脑”无非有两种需求:一是单纯地把用户体验环节的设计工作外包;二是针对非常核心、具有竞争力的产品,需要有一种彻底改变,而不是因循原有的模式。
“我们更希望抓住大企业的核心产品,帮助他们做好用户体验设计。”张伟如是说。而其中的关键在于提供价值。几乎所有与 EICO 合作的企业,内部都有自己的用户体验部门,对于他们来说,“外脑”的价值在于打破边界。
让设计师做行家
曾经供职于成熟跨国企业的许士彦和张伟都很明白,对大公司内部团队做事情,针对自己公司的产品和所在行业的专注力很强,但缺陷同样明显,就是很难接触到其他行业的知识。而对于用户体验设计而言,往往需要多方面的知识储备,以及跨领域的思考能力。
用张伟的话说,用户体验设计要考虑的不光是美学,更多的还会涉及商业模式和服务模式。无论接触哪类客户,EICO 的工作流程都大同小异。在接到一个项目后,设计师要根据项目需求通过问卷调查、面谈、培训等方法了解客户终端用户的需求。进而从设计角度,深挖用户需求,从而帮助客户重组优势资源。
对于设计师来说,这其中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几乎每一个项目都是全新的领域,这需要他们以最快的速度成为这个行业的专家。EICO 虽然是从互联网领域起家,但发展至今,其服务客户已经延伸至汽车、消费品、医疗,甚至是航空信息领域。
设计师们每天要进行不同的角色转换,比如他们近期正在为一家血糖仪设备公司做用户体验设计,期间他们既要像专业医师一样阅读有关糖尿病的医学文献,又要站在病人的立场上提出需求,找到痛点。他们还要实时关注时政、经济等宏观范畴的消息,以便在第一时间帮助客户应对外部环境变化。
用户研究让设计公司得以从本源上去审视自己服务的公司或者接到的设计任务,在极端情况下,EICO 甚至可以问出这样的问题:这个产品究竟为什么要存在?这也是他们能够为同类产品的不同品牌提供设计服务,而不会造成冲突的原因。最典型的是 Google 输入法和搜狗输入法这样的竞品设计。“虽然是一个竞品市场,但它们会有自己的生存空间,产品定位、品牌定位、用户群体,其实都不一样。”张伟表示。
对用户研究的重视让 EICO 在与本土同类设计公司竞争时处于能力上的优势地位,而本土化背景和对中国消费群体的深入了解则吸引着跨国公司的在华项目。
从服务到产品
随着设计案例的增多,EICO 建立了对新兴趋势的敏锐嗅觉。2010年,EICO 增加了在移动应用上的投入,掌中新浪、淘宝客户端、支付宝客户端,一个个项目做下去,也让许士彦和张伟萌生了做自己的产品的想法。
同年7月,Weico 项目启动。四个月后,Weico 在苹果 AppStore 上线,仅用三天时间,下载量便超过了3万次,在社交应用分类中排名第一。
Weico 的诞生让 EICO 从一家服务公司变成了一个做产品的公司,这让许士彦和张伟难掩兴奋。之前做设计,他们很难获得用户最直接的反馈,有了 Weico,他们甚至可以以客服的身份直接与用户交流,了解对方的喜好。此外,EICO 的品牌也顺利地从用户体验设计领域进入了互联网领域,被更多人知晓。
如今 Weico 已经从 EICO 拆分出来,成为独立公司。而许士彦和张伟仍然在尝试新的内部孵化项目,“我们希望以设计的思考方式孕育更多的产品。”无论是将天气数据融合进洗衣机,还是将触摸式冰箱与手机客户端相连接,EICO 的设计概念似乎并不那么遥不可及。
许士彦说:“我们也在寻找合适的供应商,让这些概念有实现的可能。”目前 EICO 已经发布的一款用于骑行的概念设计 BikingMate,就是希望能和制造商合作推出硬件产品。
这样做的目的是让更多行业把 EICO 纳入视野。传统行业并不会像技术领域的人那样对体验设计和交互保持关注,但这却是一个必然趋势,“通过产品,可以让设计发挥更大的价值。”